作者: 红包群 浏览2321次 更新时间:2018-03-15 11:07
如今,微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,同时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新途径。“免费赠送”、“抢红包神器”、“集赞有礼”等这些链接在朋友圈中常见,而这些有诱惑性的链接其中不乏陷阱。
“3·15”消费者权益日,本栏目邀请山东联邦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欣,以案释法,请读者注意防范。
(一)购买抢红包神器反被骗
典型案例:朋友向郑女士推荐了一款抢红包神器,称可以设置自动抢红包以及降低小包概率。郑女士听后很心动,最终以350元购买了这个软件安装到手机中,结果,第二天,郑女士微信钱包里的4000多元全部被转走。
律师提醒:一些论坛以及有的网络购物平台等均有一些抢红包软件的推广,同时搜索也可发现有不少被骗的案例。值得注意的是,抢红包外挂软件属于微信明令禁止的软件,是难以获得安全认证的灰色软件,因此用户很难找到下载此类软件的安全通道。另外在帮助用户抢红包的同时,不少红包外挂软件还会植入木马病毒,试图获取用户的银行卡账号、手机联系人等私密信息,一旦用户允许软件获取这些权限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温馨提示:根据目前的案例来看,网售“抢红包神器”基本都是涉嫌诈骗,由于“电信诈骗”案件的特点是对方没有面对面接触,互不知道对方的任何资料,所有互动均来自电话、网络工具,距离远,信息量大,隐蔽性强,侦查工作难度十分大。其实微信红包金额是服务器实时生成的随机数,没有任何规律。目前,也没有发现任何一款软件,可以控制抢红包的大小金额。
抢红包本是一件互相娱乐消遣的趣事,一味追求“最佳手气”反而让娱乐变了味。一旦安装使用,个人信息面临被窃取、微信钱包及银行卡余额被盗走的风险,切莫因小失大。若市民不慎掉入陷阱向骗子汇了款,一定要理智处理。若安装了来路不明的抢红包软件,请立即卸载,并用杀毒软件彻底清查手机。
(二)集赞有礼领到劣质礼品
典型案例:刘女士参加了某商店发起的“集赞有礼”活动,只要转发活动链接至朋友圈,并集赞58个即可获得儿童水杯一个。在致电商家确认活动真实性后,刘女士参加了活动,并按照商家要求在一周后领到了水杯,可水杯质量很差,没有任何包装与生产信息,属于典型的“三无产品”。
律师提醒:集赞有礼其实是商家发起的营销手段,目的在于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或填写个人信息,但实际兑换的礼品内容与承诺的不符,多为成本低廉的假货,或以礼品送完为由拒绝兑换。
温馨提示: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85号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》第十四条奖品、赠品等视同销售的商品,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三条规定。标识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商品、禁止销售的商品以及“三无”商品等一律不得作为奖品或者赠品。因此赠品应与正品一样享受规定的“三包”服务,质量也应要合格。而假如集赞的礼品没有生产厂家以及生产厂址等,而仅有产品名字,就应属假冒伪劣产品。若市民怀疑赠品质量,可到专门的第三方质量机构检测
店家如果以礼品送完为由拒绝兑换,根据《合同法》的规定,商家的点赞送礼行为系民事要约,用户完成商家指定的行为,就表示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,商家必须依法履行,否则就属于违约行为。若商家拒不履行承诺,参与者应当保存好相关证据,到工商部门投诉,甚至可以选择到法院起诉,从而要求商家履行承诺。
另外《广告法》规定,商家只要发布了营销活动,就必须按约定兑现承诺,否则可按照虚假广告和宣传来依法处理。参与者如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商家涉嫌虚假广告、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,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总之,对商家不规范的微信集赞宣传活动,广大消费者更需要提升自身素质,不盲目跟风,保持理性。看到不能兑现或不确定性的承诺、没有公布程序的内容,不要参与,不要随意转发,免得被他人利用。